根管糊劑進入下頜管?十年?

根管糊劑進入下頜管?十年? 病例資料 患者男,60歲,“左下後牙咬物後劈裂1周”為主訴就診。 患者分別于10年前和5年前在外院行左下後牙治療,1周前發現5年前治療的牙齒咬物後劈裂。 患者既往身體健康,否認藥物過敏史。 臨床檢查:36大面積缺損,牙體缺損至齦下2~3mm,根管口可見牙膠樣材料,黏膜未見紅腫及竇道;37冠修復,叩診無不適,根尖部無牙齦紅腫,捫診無不適,左側下唇無麻木不適;12缺失;11、14-16、21-27、31-35、41-47冠修復。 影像學檢查:患者初診時帶來的5年前曲面體層片。 CBCT矢狀面、冠狀面示37根充糊劑進入下頜管 可見37冠部修復,根管內有高密度充填物影像,遠中根管充填物沿伸至根尖周並進入左下頜管內,下頜管內有條狀高密度影(近中至36遠中根下頜管處,遠中至下頜升支1/3處);初診錐形束CT(CBCT)顯示37根管內見高密度充填物影像,根尖周未見密度減低影,疑似大量充填糊劑沿37遠中根進入下頜管內,並包繞于管壁。較5年前曲面體層片無明顯變化。 CBCT示37根充糊劑進入下頜管 CBCT矢狀面、冠狀面示37根充糊劑進入下頜管 診斷:36殘根;牙列缺損;37根管治療後根管充填物超填;下頜管異物。追問病史,患者10年前於外院行37“根管治療”,治療後曾出現短暫左側面頰部疼痛不適,未出現下唇麻木,後再無不適。經查詢病歷記錄,37治療時以氫氧化鈣診間封藥,AHPlus糊劑和牙膠尖冷側壓充填根管。治療計畫:36拔除後修復治療;37暫觀察,不做處置,建議定期複查 討論 由於下頜磨牙根尖與下頜管解剖位置鄰近,根管充填過程中充填材料溢出引起下牙槽神經損傷最為常見。與相對可控制根管充填長度的冷側壓技術比較而言,熱牙膠垂直加壓技術更容易出現根管充填材料溢出和神經損傷。本病例雖然採用的是冷側壓技術,但仍有大量根管充填材料外溢。其原因主要考慮是在根管預備過程中,工作長度掌握不準確,導致根尖孔嚴重破壞,再加上充填時過分加壓使得大量根管充填材料進入下頜管。因此,在根管充填過程中既要防止超充,又要嚴密封閉根尖孔。CBCT研究表明,在下頜磨牙中,除第三磨牙外,下頜第二磨牙最為接近下頜管,甚至約20.8%的下頜第二磨牙根尖與下頜管是直接接觸的。本病例中大量根管充填材料也是經左下頜第二磨牙根尖被擠壓進入到下頜管內。如果使用CBCT掃描、重建多平面圖像進行術前評估,就可以三維清晰地展示解剖結構之間的關係,降低根管治療過程中損傷下牙槽神經的風險。 有報導糊劑溢出擠壓下牙槽神經常會導致唇部、牙齒等部位出現麻木、感覺異常或感覺過敏等症狀。但本例患者神經損傷症狀並不嚴重,CBCT影像也顯示溢出材料主要沿神經管壁分佈,當損傷僅限於神經外膜時,症狀就可能不明顯。根管充填材料都具有細胞毒性,溢出後會造成神經損傷;但相比於其他種類的糊劑,本病例中使用的AHPlus根充糊劑細胞毒性較弱,存在於神經外膜外的糊劑尚未損傷下牙槽神經纖維。此外,本例患者治療過的患牙數目較多且時間較長,治療後曾出現短暫左側面頰部疼痛不適,只是未造成明顯的持續性下牙槽神經損傷,但仍建議患者定期觀察。]

評論已關閉。